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襄垣鼓书

襄垣鼓书

关键词:襄垣鼓书,原生态摇滚乐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长治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0355c.com
  • 感谢 xiaxuele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3627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 他们是一群盲人,在灰暗的世界里,用传统的鼓书诠释世间冷暖;他们没法认字、识谱,但却能边弹边唱,奏响一场原生态的摇滚乐……这些盲人,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襄垣鼓书的传承人和发扬者,他们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,让这种扎根于太行山的传统曲艺文化发展了百年之久。他们是如何做到的?襄垣鼓书又是如何在寂寞中延续着生命?带着种种疑问和好奇,记者于本月2日、3日赶赴襄垣县一探究竟。

    【非遗大师工作室】

    1.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·薛生金大师工作室

    作为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,薛生金在继承传统推广漆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,使漆器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。此外,他还培养了多位传承人。其中,徒弟梁中秀已成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,贾兴林、耿保国、薛晓东均已成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。

    2.砚台制作技艺·蔺永茂大师工作室

    蔺永茂,山西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所长。在老年时期涉足工艺美术,与儿子蔺涛合作,发掘、恢复、研制失传300多年的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"绛州澄泥砚"获得成功。

    3.襄垣鼓书·王俊川大师工作室

    王俊川,国家级非遗传承人,多年来致力于挖掘传统书目,培育新人。

  盲曲队长李杞举步维艰下的坚守

    2日午间,记者抵达襄垣县的第一站,就来到盲人曲艺队。这个破旧的四合院,与周围林立的高楼格格不入,但正是这个院,见证了鼓书从辉煌到濒临灭绝的历史。

    李杞的自述:上世纪五十年代,襄垣鼓书还是一种时髦的娱乐方式,它还给了我们不少盲人金饭碗。那会儿,演出一个月的收入是45块,这么大一笔钱都赶上当时的公务员了。我是1976年加入盲人曲艺队,当时就为养家糊口。那会儿老百姓是真喜欢我们的演出,下乡一演就是一个月,但现在……这么多年来,曲艺队也吸纳了不少盲艺人,可做这个早维持不了生计了,越来越多盲人都开始学习按摩了,那个赚钱多。

    文化生活的丰富、不够赚钱,让曲艺队生存的机会越来越少。虽然李杞说,他们为了顺应时代,也不停地创作新段子,改一些唱词,但引来的观众还是很有限。更尴尬的是,有时候下乡,因为需要当地村委给派饭,但有些人家不想管,村干部把曲艺队往村民的门里推,女主人却往外推。

    李杞介绍,目前盲人曲艺队有30余位成员,除了两位30岁的年轻人外,剩下的都是50岁开外的人,当记者问李杞为什么不去改行时,这位原本垂头丧气的队长立刻来了精神,"不能,我们不能改。盲人没有一个安定的家,是曲艺队带给我家的温馨。先别说我不会干别的,单说要是改了行,襄垣鼓书还不失传?这都是师傅口口相传的技艺,本来能留下的东西就不多了。"

    后继乏人,是襄垣鼓书面临的最大难题,"学襄垣鼓书不容易,一个人既要说唱,又要掌鼓板,还得操作鼓、锣、镲、木鱼、脚蹬绑等九种打击乐器,要想传承下去肯定是马虎不得。"李杞的想法很简单,只要襄垣鼓书能赚到钱,就会有人来学,甚至一些戏曲学校也能开个培训班,他可以无偿地把身上所学教给大家,"健全人要想学的话,肯定容易。比起我们这些盲人,他们办事情会顺利一些,应该会能把鼓书发扬光大的。"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