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长治市上党梆子

长治市上党梆子

关键词:上党梆子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长治市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maruiqi_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5535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上党梆子是大剧种,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,享有同蒲剧、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,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。它的历史深厚,文明进化充满了传奇色彩,封建士大夫和近代文人都曾给予过关注。民国时期在阎锡山手下做官的乡党,还曾风雅地把上党梆子(当时叫“大戏”,“上党梆子”是新中国成立后定的)改叫“宫调”。说“宫调”是附庸风雅,倒不是说它和“宫”没有一点牵扯。宫调是许多剧种的音乐调式,毋庸置论。唐明皇任“潞州别驾”时,上党歌舞兴极一时;而唐宋歌舞是中国戏曲趋于成熟的极重要阶段,它对上党戏曲的发展有不可置疑的影响。现知最早的“参军戏”剧目《参军周延》产生于东晋时后赵石勒年间(公元319—333年)。石勒是武乡的羯族人,所建的后赵又是包括上党在内的黄河以北地区,此时出现“参军戏”,比唐还早300年。说明在东晋十六国时期,上党即有了参军戏。朱元璋封子“沈王”坐镇潞州,前后数代达237年之久。沈王府230多年演戏不绝,尤其是嘉靖、万历年间,昆曲人宫为“官戏”,弋阳腔北上与昆曲分庭抗礼。这种艺术纷争局面,在王府也有表现。它们的竞争,必然对上党梆子的形成给予影响。更有早于此的北宋时泽州人孔三传在汴京首创“诸宫调”(一种多宫调曲牌的说唱形式),名冠京华,其“弦索”演奏体制(这是与“乱弹”的重要区别之一)至今仍保留在上党梆子的器乐体制中。这些都与上党戏曲的兴起、流变有深刻的“血缘”关系。但不管称什么,上党梆子“民俗文化”的特征始终没有改掉。这表现在:民营的组织形式很古老且年代较长。著名的“鸣凤班”是成立于清朝乾隆五十年以前,是阳城与晋城白、史两家联姻的产物;著名的“十万班”(乐意班)是清同光年间壶关巨商王大旦组织的。上党梆子南、北派的代表班社都是非官方的民营文化组织。

  上党梆子,在民国时期仍是“昆梆罗卷黄”5种声腔演唱的专门班社。“罗、卷”腔是上党民间演唱的腔调,且有专门班社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成书的小说《歧路灯》,即有“山西泽州罗戏”的记载。还有民国初年北京戏剧界人士写的一本纪实性的小说——《梨园外史》,在正文后附的观剧生活素描中写到了当时上党梆子等“五腔同台”演出的情况:
    这一遭儿,因有票号西商(当时对晋商统称——作者注)约在大栅栏广德楼看戏,所以……往广德接而来。西商订的是上场门楼座……下车进去,一同登楼坐定。只见台上是一伙小孩儿演唱《走马荐诸葛》……这一出演毕,换一出梆子《忠孝图》。墨香道:“奇了!向来北京二黄梆子是不混羼的,怎么一个戏班中竟会两样夹杂?”主人道:“这是想九宵依上海办法改的新章。我们山西人听徽班不解恨,又怕客人不喜欢梆子,才请到这里来。”

  广义地说,“昆梆罗卷黄”在京剧、昆曲未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垄断欣赏的艺术前,其本质都是反映民俗的文化艺术。

  上党梆子的音乐绝大多数是从民间音乐(如八音会曲牌)直接吸收而来。在上党梆子原有的200余个曲牌中,绝大部分是民歌音乐、民间小调、乐户吹奏的曲牌。有些曲牌如《靠山吼》、《小开门》、《一串铃》、《葡萄架》、《四六》等,至今剧团和八音会同谱演奏,像《慢跺板》,在农村少数巫婆上香时仍哼的是这曲调。

  上党梆子剧目丰富,前后累积达700本之多,光本剧种独有剧目就达130余个(1949年统计数)。而考察其独有的剧目,在明末剧种开始形成时,大部剧目都是反映民俗风情的,如《送寒衣》、《顶灯》、《卖荷包》、《窦老争亲》等。清代中期以后,反映历史战争的戏就占了绝大部分。如:“杨家将”、“岳家戏”、“三国戏”,但这并不说明上党梆子民俗文化的特征改变了。因为上党地处要冲,至1949年以前仍是“战争高发”地区。战争已成为寻常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唱唱这些剧目,也是欣赏自己的生活,况且大部分剧目中的帝王将相角色、心态语言都是平民化的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